学校概况
论文案例
首页
校本研训科研成果论文案例

2004 两堂不同的音乐课

发布时间:2006-03-03 来源:-教研处 流览量:次 分享到

两堂不同的音乐课 潘淑晓 案例一: 今天是我本星期来最“黑色”的一天,从上午第三节课开始就安排的满满的,共有五节课,还是初一初三来回的“跑”,所以下午第二节初三的音乐欣赏课我就在疲于奔跑间抱着“老脚本”匆忙上阵了。 上课一开始,我先播放了一段录像,请学生观看由卡拉扬指挥的西洋管弦乐曲《新世界》片段 提问:这些乐器中你能说出几件乐器名称?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到今天的新课-西洋管弦乐队。我先简单介绍了管弦乐队的编制,然后再简介弦乐器及其中各个成员的特点,介绍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的曲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最后打开音响,请学生欣赏这首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这时,只感觉到整个教师的气氛是沉闷的,学生象是提不起一点兴致去听、去感受。到乐曲放完,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坐立不安了,交头接耳有之,打瞌睡的亦有之……我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罚他们坐了小半节课,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 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无疑这是一节失败的音乐欣赏课,而责任并不在学生,而是我自己。首先,那天在已经上了四节课疲惫不堪的情况下,自己思想上有了懒惰、松懈的想法,从情感上来讲,显然对学生也造成了一种负面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法感染学生,又怎能上好音乐课?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问题也很大,一开始就把枯燥的音乐知识灌输,说教式的强加给学生,学生当然不能接受。这种传统的语言灌输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显然是枯燥乏味的,导致学生参与性极差,十分被动,再说他们当天也是在上了五节课的情况下来到音乐教室,如果课堂上不能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愉悦性,教学效果很难理想。痛定思痛,我决心重新备课,好好研究教材教法,争取能让另外两个班的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欣赏,体验感受弦乐特有的艺术魅力。 案例二: 上课一开始,我在多媒体上出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请同学自由朗读,体会这首诗的情感意境。 然后设问:假如现在请你配乐诗朗诵,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 “抒情柔美的旋律比较适合” “略带忧伤的旋律” “思乡之情嘛,应该选择速度较为缓慢的乐曲” “思乡一般都是游子单独在外,感觉孤单的时候产生的感情,所以我认为音乐应该选择安静些的,最好是独奏曲而不是合奏” 我赞许的说:“嗯,很有道理!那么你们认为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更合适呢?” “钢琴” “小提琴” “二胡”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争论着。 于是我让他们欣赏几个预先准备好的音乐片段,一段是较为抒情的钢琴独奏曲,一段是小提琴《思乡曲》。 “猜一猜你现在听到的是什么乐器?你认为哪一段更适合为这首《乡愁》配乐?”学生静静地聆听,轻轻地朗读。在自主体验、分析比较后马上争先恐后的举手。 “两首都可以” “小提琴更合适” “为什么呢?”我马上不失时机地问道。 一位同学说:“小提琴拉奏时弦发出的声音是那么缠绵、哀怨,与人心底的思乡之情最为吻合” “你说得太好了!……” 在欣赏体验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掌握了小提琴的音色特点及表现性能。而在猜乐器的时候,也有同学把小提琴说成了二胡,因此我在肯定他能听辨出弦乐器的同时,因势利导把西洋管弦乐与民族乐器做一比较,自然而然导入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学生掌握起来既清楚又轻松。 导入欣赏时,我说“乡愁是绵延于游子心中永远的痛,更是诗人笔下经久不衰的主题。同样,音乐家马思聪借助小提琴特有的柔美、缠绵的音色特点,用小提琴独奏这一形式来表现他的思乡之情。” 然后简要介绍了马思聪生平和书上的小故事。这时,教室里寂静无声,我和学生一起被马思聪的爱国精神所深深的感染了。 紧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这首《思乡曲》:“全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欣赏时,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你的脑海中会展现怎样的画面?请选择其中最能打动你的画面,把它描述出来。” 晴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 “全曲好像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基本相同都比较抒情,而第二部分显得略为激动。” “最能打动我的第二部分,她使我联想起台湾同胞站在大海边遥望祖国,心绪如海水般汹涌澎湃!” “其中最能打动我的是最后一部分,旋律虽然与第一部分相似,但速度更慢,显得更为缠绵。就象是在回忆童年时光,追忆往昔的岁月和欲说还休的乡愁。” 学生的想象力原来是那么的丰富,他们投入的欣赏,专注的思考,动情的回答,连我都被感动了…… 音乐是诉之于流动的音响中,依靠于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也是非语义的。音乐通过听觉,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的、过程。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除了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以外还需要创设情境,用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在这一节课里,我借助直观的文学作品,创设与音乐作品相吻合的情境,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乐曲情感的把握,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轻易的掌握了如何根据乐曲的节奏、速度、情绪等变化来分析曲式结构。通过欣赏,感受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思乡之情,也体验到小提琴缠绵、哀怨的诉说能把乡愁表现的绵延悠长,淋漓尽致的丰富表现力。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
[打印内容][关闭此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