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论文案例
首页
校本研训科研成果论文案例

2004 音乐欣赏课的变化

发布时间:2006-03-03 来源:-教研处 流览量:次 分享到

音乐欣赏课的变化 林天全 现代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音乐学科为 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和表现机 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音乐学科中,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欣赏并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它要 求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探求,这种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音乐欣赏的过程 中表现得特别强烈。但现阶段,我们学生却对于从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感知美、了解音乐的 内涵却很茫然,有的甚至表现的无知: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效果呢?原因很多:首先,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形成一种 标准教学课程:介绍作者生平;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介绍主题;介绍作品结构;完整欣赏 全曲。于是,一切都在导听中,学生重复体验别人的体验。音乐欣赏课成了导听文本的复 读机,学王自己欣赏音乐的时间被扼杀了,更谈不上什么欣赏音乐的美。其次,学生的原 始积累少。在学生记忆深处的是那些儿时的童谣,只有在回忆时才产生些共鸣。但随着年 龄的增长、学习负担的加重、以及农村家庭条件的限制下,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越来越 少,欣赏传统、优秀、高雅音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把它们淡化、遗忘。学生不 知道听怎样的音乐是美的,怎样去听。再有,整个社会大环境给予学生欣赏音乐上的误 区,以及学生审美判断的标准。众所周知,文艺是时代的反映与表现形式,面对一个日新 月异的商业时代,流行音乐作为这个时代的文艺产品,从方方面面抒发出了在这时代下生 活的人们特有的时代情绪,表达了人们对于商业时代匡定下的人生的理解和哀叹,最终交 织成人生的咏叹,汇成了流行乐。 所以,这种节奏鲜明、歌词直白、通俗易懂的旋律,很快的成为学生们减重学业负 味剂,以至于宁可放弃要具备一定音乐素养、平心静气地听才能育所感悟地高雅音乐。逐 渐改变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概念。所以,我们的欣赏教学耍改革,让学生欣赏高雅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平衡点,转变审美意识。努力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去如何引导学生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深有体会的是上学期初一(3)班的一堂欣赏课。教学内容是欣赏民歌,目标是让学生从欣赏中初步了解民歌的体裁:号子、山歌、小调。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如何在了解各种体裁特点的同时分辨它们。初一(3)班的学生总体性格较活泼,平时纪律一股,节奏、音准的掌握也很好。好动,敢说敢做。他们喜欢音乐,但祟尚流行,特别是流行乐。那是在九月一天上午的第四节课,铃声一响,学生们就陆续到了音乐室,口中悄悄地谈论着他们的流行乐……为了稳定学生的情绪,我弹了一首浙江小调《茉莉花》。弹这首歌曲我是事先准备好的,目的 一,是为这堂课的内容作一个铺垫,也是一个导入。其二,这首歌曲曲量优美流畅,容易 接受。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曲是流行歌手周艳红摘入她的一首《茉莉花》歌曲中,我希望学 生在欣赏时能产生共鸣。果不出我所料,当学生一听到歌曲,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学生 也跟着旋律轻轻地哼唱着,脸上露出一种即意外又熟悉的笑容,有的,手也跟着不由自主 地打拍子,那种陶醉的表情延续到了曲终。当然,我的那些欣赏问题在他们主动、积极地 回答下迎刃而解了。如:歌盐的酋调优美流杨;乐酋表达的是对又香又自茉莉花的赞美; 以花抒发情……最后我从他们的回答中归纳了小调的特点。借杌,我再介绍了不同地方的 《茉莉花》,又唱了首江苏的《茉莉花》,学生们的兴致很高,我也量的很庆幸,也期待 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主动的感受号子,我卖了个关子说:“我们欣赏了小调,也 初步了解了小调的特点。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欣赏后,告诉我体们的感受。”说完,我 便把事先准备好的磁带播放了,当一声男高音的吆喝声响起时,有个别学生“嗤一”的一笑, 又连忙忍住了,但当那声吆喝声随着歌者情绪的发挥而自由延长时原本鸦雀无声的教室一 下笑声四起,但还能收敛。接着歌曲节奏感的不断加强、歌词内容不断伴随着语气词“嘿嘬 嘬嘿!……”出现,整个班由窃笑到大笑,由大笑到狂笑,直笑得前俯后仰,肆无忌惮,斯 文全无。直到最后一声吆喝声的终止,班级里的笑声还没散去。而歌中那些随情感而产生 的吆喝和语气词都成了他们的笑料,口中的滑稽。当时,我被他们笑得都楞住了,但很快 回过神,心想这根本不能达到欣赏民歌的目的。所以我灵机一动,用我惯用的手势;示意 他们安静。随后说:“同学们在笑声中结束了欣赏,不知道在笑什么?老师可以知道吗?”有 的同学说:“里边有吆喝声,声音还打转,”有的还说:“有些嘿嘬嘬等字,很有劲。”我又 说:“那你们能模仿一下歌者喝声吗?大胆喊出声吧!”有几个轻轻地吆喝了声,我又用手势 鼓励他们,接着,一声声的吆喝声从教室里传出……?”几分钟后,学生的脸上透着红彩, 每个都很兴奋。我又接:“同学们,你们在几声吆喝声中感情得到了发展,人也变的兴奋起 来,那这首歌的歌再随着吆喝声抒发感情。好!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歌曲,请同学们发 挥充分的联想,在什么场景下演唱。”随后又一声吆喝声响起,学生们随着音乐产生丰富的 联想,有的说尘土飞扬、气势磅礴的黄河两岸,一群拉纤船夫随着带头人的吆喝,正齐心 协力、努力旷想把在黄河上搁浅的船启动它。还有的说是在波涛凶涌的大海中,大船迎着 风浪,船工正喊着口号乘风破浪而行……同学们从吆喝声中、从那些歌词内容和语气词中 展开了理想。趁热打铁我先不归纳,而让几个大块头四人一组搬讲台,同时播放四川民歌 《打夯歌》,四位同学不由自主随着节奏用劲,后又让他们谈感受,让他们分辨于刚才歌 曲的异同点。同学们从节奏、旋律、伴奏、演唱形式归纳了两首歌曲的异同点:节奏感 强、一领众唱、伴随着劳动演唱……从他们的反映中我知道我成功了,学生终于注意到了 欣赏民歌,全班的学习气氛达到了最高潮,师生的情感也得到了交流。同学们个个畅所欲 言,发挥充分想象。接下来的山歌教学是那么自然的下去了,教室里的气氛始终是活跃 的。 这样一堂激动的课结束,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新开始,原来欣赏也可以这么生动,在 学生的随笔里写到:“原来民歌也是这样的通俗,这么实在,我有点喜欢了。”听!多么动人 的语言,听了怎能叫人不欣喜若狂呢? 这样一堂让人感悟的课,让我看到了改革欣赏课教学的方法。要让学生转变审美观 点,就要从“趣”入手,要让学生想听而不是被动的听。这堂课中我的灵机一动,让学生自 己模仿模仿吆喝,让他们和歌曲产生共鸣,发泄他们的情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然后 导入到了。听”,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中蕴涵的情感体验是通过每个音符传递到玲 听者的心里,每聆听一次就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记忆和联想,唤起了入的美感,帮助 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当学生对歌曲产生浓厚兴趣并有了初步的情感共鸣时,插入一定的 教学语言和动作,激发学生的想象。最后我用“动”这一环节,让学生身体力行(搬讲台)感 受号子演唱时的感受,我注重情知两方面的交融、互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应 用、感受中进一步尝到了学习活动的乐趣,学会听懂音乐,达到欣赏音乐的目的,提高审 美情绪。如果我不采取这样的方式,不让学生从听、思、动中感受音乐。而任由发展,学 生的纪律松散了,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教师在班上的威信随之下降,而真正影响的是学生 对民歌的欣赏观念,今后只限于是一种笑料,产生永久性的欣赏误区,他们的审美观念仍 然不变,也不会在欣赏中主动、积极和创造。 所以欣赏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创造性的 闸门,去思考、去想象、去讨论、去实践、去创造。那样音乐欣赏课再也不会死板了。而 是一个百乌争鸣、生机盎然的春天。
[打印内容][关闭此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