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论文案例
首页
校本研训科研成果论文案例

2006.2高中语文章胜亮 客观评价学生,引导动态生成

发布时间:2006-03-03 来源:-教研处 流览量:次 分享到

客观评价学生,引导动态生成 ——以《雷雨》为课例的课堂学生评价尝试 温州四中 章胜亮 【案例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安排了这样一个综合性学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的确,文学作品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对它的理解鉴赏,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造,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各以其情而自得”。 同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标准》的“评价建议”中则明确提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应加以鼓励”。这无疑透露出鲜明的人本思想。这次以“接受美学理论”、“后现代课程观”、“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所进行的阅读教学改革以其科学性与人文性为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所接受,它恢复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作为独立读者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以权威的身份宣布或宣判文章确定的含义。但当我们试图以这种理念移植到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中去的时候,我们又无法回避部分学生背离作者,无视文本特定指向,脱离文章内涵,随心所欲的伪多元的误读现象。教师如果对学生的这种解读缺乏必要的判断,退居二线,旁观学生的阅读活动,或为了“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过分迁就学生的答案,学生的答案有明显的错误(知识方面,情感态度或价值取方面),老师还给予一些廉价的表扬,其不良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于是,怎样评价学生“独到的理解”,“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等问题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困惑。下面,我想以《雷雨》(节选)为载体,试图在怎样评价学生的“独到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如何生成有价值的解读等问题做一点尝试。 【案例描述】 一、课前准备 先用一节课的时间简介作者曹禺和《雷雨》剧情,并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 同时布置作业: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课外阅读《雷雨》全剧,可查找相关资料。) 二、教学过程 师:前节课我们通过剧情的了解,已初步感受了《雷雨》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魅力。今天我们这节课试图就昨天的作业: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再作深入的探究。 (生作思考状) 师:接下去大家就把自己研读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发言时要做到有理有据。 生1: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感情,现在虽然在怀念,但是虚伪的,因为他在知道眼前站的就是鲁侍萍的时候,就露出了冷酷、自私的真面目。从书上第83页的严厉:你来干什么?就可看出他是没有真正的感情的。 师:你的回答很有见地,但有如何看待这三十年来周朴园对房间摆设和习惯的保留呢? (此反问不是对学生回答的否定,主要是想把问题激烈化,让同学们在更激烈的“争吵”中碰出智慧的火花。) 生2:我觉得刚才XX同学的回答是没有道理的,正如老师所说的,周朴园对房间的摆设和关窗等一些习惯的保留可看出他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而且,这样的举措一直保留了三十年,你们难道没有被他的真情所打动吗?(生笑) 生3:我也不否认到底三十年前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感情,但可以肯定的是后来的回忆则是虚伪的,他是为了他的荣誉,保存他的家庭。 生4:对,周朴园的回忆是虚伪的,三十年前他只不过作为一个纨绔子弟的一次风流行为,纯粹是在玩弄鲁侍萍。 师:好的,既然是在玩弄,那为什么又会有后来三十年的回忆呢?我想你的回答有欠考虑。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偏离中心的回答,我们不能迁就,应予以明确的答复。) 生5:周朴园年轻时与鲁侍萍相爱,在当时这样的环境下,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是感情的真实流露。 (生掌声) 师:刚才热烈的掌声就是对XX同学回答最好的答复。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解读,使得我们今天的探究又有了一个深刻的大背景,人物形象更加典型化了。但又如何理解周朴园在大年三十的那次绝情呢? (两生分角色朗读第83页的鲁侍萍的回忆) 生6:的确,那时的周朴园是绝情的,是冷酷的。但我认为恰恰是那次的举措才使得周朴园有愧疚之心,再加上后来与繁漪婚姻的不如意,才有了三十来对侍萍的真心回忆。 (生再次掌声) 生7:刚才XX同学的回答很有哲理性。但我认为周朴园三十年来思念的不是眼前的鲁侍萍,不然怎么连日夜思念的人也认不出了呢?他思念的是那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理、贤惠体贴的梅小姐。 (生第三次掌声) (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不难看出我们老师问题欲设和引导的重要性。但课堂只有欲设肯定是不够的,即使你的欲设很成功。于是我就刚才同学们发言的两个焦点再作了以下的生成。) 师:刚才大家畅所欲言,有人说这种感情是真的,有人说这种是假的。我们先抛开这种感情是真是假,有一点是大家共同的看法,也就是最起码周朴园是怀念侍萍的。那么他为什么怀念侍萍?大家大胆猜测,尽量做到“一个观点,一个依据”。 生8:周朴园因侍萍当年年轻貌美而至老不忘,再加上婚姻失败,内心空虚,无以聊赖,久怀念侍萍,来充实他的内心。 生9:良心发现。周朴园可能是一个的确有自我反省、良心发现的人。他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内疚,于是忏悔自己,以求得内心的平衡。 生10:周朴园之所以怀念侍萍,在于他抛弃侍萍,是有“不忍”和自责的。然而,他没有办法向谁诉说,他是一个有地位的体面人,有家庭,他要服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的共同规则。我能够理解周朴园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怀念侍萍。 师:看来,周朴园怀念侍萍,而且这种怀念确实是真的,那么,久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怎么解释周朴园知晓侍萍没死且就在眼前时,忽然又变得冷酷呢? 生11: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周朴园与侍萍根本不是一个阶层的人。周朴园有了自己的家室,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而且是一个大老板。他怎么可能让自己在年轻时候犯的错误让别人来指点呢?只有冷酷,周朴园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生12:周朴园饱经世故而又深知社会险恶,三十年,可以改变一个人,包括他曾经深爱的现在还可能爱着的侍萍,他或许认为侍萍是有目的而来的。 生13:如果说周朴园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有过良心的自责,但是这种自责一旦受到某种潜在的威胁的时候,往往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而变化。 …… 师:我来给大家读一段一位学者对周朴园的评价,他认为周朴园的悲剧在于:他自觉地把传统的伦理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却没有得到幸福与内心平衡,而每当个人感情与家族利益发生矛盾时,他总是牺牲前者之后又在内心深处眷恋不舍,摇摆于封建思想与民主意识这两极之间。于是,他既制造了他人的悲剧,是侍萍悲剧不可推卸的可恶的责任承担者,又制造了自己的悲剧,成为封建伦理的牺牲品。 【案例反思】 课后,我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学生自主的掌声一遍又一遍地在我的耳边荡漾,学生深刻而又有独特见地的见解一次又一次地在我的脑中显现。原来,智慧的灵光也可以在课堂中得到尽情的绽放。但我又很快恢复了平静,因为课后的反思远比沉浸所谓的喜悦来得重要。 1、关于评价主体 《标准》的“评价建议”强调了“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高中阶段语文课程评价为“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重点落实在“要尊重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在这一点上,我这节课确实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课堂成了他们展示的舞台,智慧的火花也得以展现。 但“尊重”并不是无原则的认同,而是意味着要把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困惑和所构建的意义作为起点和重点,一方面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发表见解,一方面重视和严肃对待来自学生的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认真地加以评价、点拨或匡正,以帮助学生反省思考,突破思维的障碍,克服狭隘,养成科学、严谨的精神。如果对学生肤浅的感受不导其深入,对有误的看法不纠其偏差,那等于怂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解读,实质是对学生发展权利的漠视和不尊重。就像这节在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感情时,一个学生讲到了纨绔子弟的风流行为,这种违背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思想,如果我们还以“不乏创造性理解”而一味肯定不加引导的话,那么看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创造性,其实只能是美丽的误人子弟。 2、关于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不是单向的传输与接受,而是相互推动的一种互惠互赠的交流活动。”不能光有学生的交谈而没有教师的对话交流,教师是平等的对话者之一,理应参与对话;没有教师的参与,就不成其“多向互动”,也就难以“动态生成”。所以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强调:“教师要通过学来教,即通过自身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特别是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之后,教师应以平等的对话者身份,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理解、感悟和发现,给学生一种观点碰撞,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得到启迪与深化,获得智慧与方法。 这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动态生成”。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对学生的发言作一点小结,而不能就此深入挖掘文本,用学生的嘴打开深邃的大门,那么教师的真正的引导作用就得不到体现。不可否认,教师由于自身生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学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加上教师受过专门的训练,拥有更多信息量,更加丰富的阅读图式,信息处理能力,更加自觉的策略意识,为此教师必须扮演好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者的角色。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主体性,作精彩讲述,巧妙引导,帮助学生对阅读感受和见解作补充,或者进行调整和修正,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重建新的认知结构,达成对新知识的顺应。更快更好地修正丰富学生的阅读图式。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从欲设的讨论中,建构了两个新的问题并深入理解了周朴园这个艺术形象的深刻性。 当然,关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问题,还有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希望我的拙劣的案例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书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倪文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11月版 2《高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 褚树荣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版 3《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钟启泉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版 4《语文教学对话论》 王尚文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月版
[打印内容][关闭此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