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教学科研
首页
校本研训教学科研

拥抱万物之灵,体察生命之趣——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校本化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2-12-12 来源:- 流览量:次 分享到

温州市第四中学语文组以七上第五单元为载体,开展主题为“拥抱万物之灵,体察生命之趣”的大单元教学。

温州市第四中学语文组以七上第五单元为载体,开展主题为“拥抱万物之灵,体察生命之趣”的大单元教学。

单元说课——探寻生命之趣

谷海燕老师从课标、单元特质、真实学情出发,梳理七上第五单元内在逻辑,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本单元大概念。另外,谷老师结合教学设计框架阐述本单元的实施流程及背后的理念。

一、单元特质和大概念确立

1.课标引领

七上第五单元的三篇文本展现了三种不同的人与动物的关系,编者将其放在一个单元之中,其用意可见一斑。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和单元目标来看,此单元的学习,在阅读与鉴赏方面,学生需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获得有益启示。在表达与交流方面,学生需要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从读到写,内化情感体验。

2.教材定位

从人文主题上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增进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初中三年有关自然主题的单元从认识自然开始,逐渐引导学生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最后让学生体会自然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思维过程从单点到关联,认识从表层到内核,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而这些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

翻阅文学典籍,我们会发现人类对自然的思考贯古通今。关于人与自然的文章也如点点星辰散落在初中三年的教材中,对它们进行整理,我们大致可以整理出这样一条时间线来。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在文章中或多或少地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老庄哲学提出“效法自然”,《诗经》中提及三百多种动植物,且将其与人进行类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派开始发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然让他们在被世俗倾轧的间隙中有了栖息之所,“大”自然、“小”我的自然观在这时盛行;随着文学的流变,越来越多的文人主张“性灵”,寄情于景,走向人的内心,《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自此时“我与自然情感互通,自然为我所用”;随着对自然的认识加深,本单元的《狼》反映了“小”自然、“大”我的自然观开始露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伟大的悲剧》《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动物笑谈》中体现出来的,或是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或是对人在自然中所处地位的多重思考,都反映了现代社会多种自然观并存,我们也不由得重新审视内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语文要素出发,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勾画出重点语句或段落,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七年级上下两册语文教材多个单元提出要培养学生“聚焦关键语句”的语文能力,并且要求逐级递增,即学生思维要从低阶的“知道”“应用”“关联”慢慢发展到“鉴赏”“整合”的高阶思维。而本单元 “根据关键语句概括中心”的目标,则是让学生初步具备关联全篇的意识,形成关联整合能力,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一环。

3.学情分析

正式开始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前测。透过学生完成的任务单,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文章中心把握较浅,不能结合关键语句系统地阐述理由,无法形成结构化思维。第二,对人和动物的关系认识概念化、标签化:大部分只能写出“喜爱动物”“同情动物”,且只能从人的角度去理解。第三,无法精确地找到文本中的关键语句。

依据课标引领、教材定位和学情分析,我们确定本单元的大概念为:从“把握关键语句”的具体阅读策略出发,建构辩证的自然观。

二、学程设计

1“目标统领式”的单元教学

语文要素方面,《猫》这一文本内蕴丰厚、关键语句类型多样,因此承担引导学生初步归纳关键语句的作用。《狼》这一文本语言精炼,故学习本篇时,关键语句微缩为关键词,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实词把握情节走向,理解文学形象,通过虚词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而《动物笑谈》作为本单元的自读课,其教学目标定位为学习策略的整理,学生需要整理归纳关键语句类型,并形成阅读路径图。

人文主题方面,《狼》这篇文本学生需要理解《聊斋志异》“以物性观照人性”的深刻主题,《猫》需要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动物笑谈》则需要学生转换角度,从动物的角度看世界,引发自然哲思。

2“思维外显化”的活动设计

康德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观开始进到概念,而以理念结束。可视化思维作为学生直观学习重要的“脚手架”之一,虽只是微观的教学方法,但学生经历知识、构建知识的过程中,让思维可见,让学习成果可见,是一种转隐性抽象为显性直观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整个单元的设计中,我们设计了多个“思维外显化”的任务,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比如《猫》,学生通过坐标来直观呈现 “我”一家人对三只猫不同的情感和浓度;给狼画漫画的活动,则走向《聊斋志异》的寓意内核和深刻主题;而策略整理课则通过箭头与靶心的形式呈现关键语句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这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贴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聚焦文本的细节引导学生走向主题的纵深。

3“复杂情境下”的综合任务 

“复杂情境下”的“大任务”能培养学生高通路迁移能力,学生需要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走向具体。我们设计了以下任务链:“绘制阅读策略路径图”、“笑点手记”制作、“公益海报”征集比赛。三个任务从《动物笑谈》文本的阅读策略出发,走向单元的人文主题, 最终通过整理由阅读走向写作。

通过绘制策略路径图,引导学生对关键语句分类归纳;“笑点手记”制作从《动物笑谈》出发,让学生代入角色,从动物眼中发现那些所谓的“笑点” 实际上是人和动物的“温馨点”,从而让学生学会“转换角度”看待世界;“公益海报”的征集指向整个单元策略和主题的统整,学生在制作海报过程中,需联系并感受本单元课文中几组人与动物的关系并在辩证思考的基础上才能画出“蕴含深意”的海报画面;而海报的文案设计学生需从本单元的关键语句的类型中汲取方法,获得灵感,用简洁且意重的话语表明绘制者的意图。三个任务呈现层级性和序列性。

课例展示——“魔戒”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王瑶瑶老师带领七(8)班的同学们,开展【“笑”点手记】的成果评鉴会。课前,王老师通过设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透过“游客看‘我’”“可可看‘我’”“小凫看‘我’”“‘我’看动物”等视角运用策略解读“笑”点背后的意蕴,并且结合本单元特质引导学生自主制定了评价量表。本节课,王老师以“评鉴会”的方式让学生在展示成果的过程在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思维结构化。

【活动一:展示评鉴】

王老师针对“展示者”和“评鉴者”的角色特点,分别提出相应的要求。

进而引导学生围绕评价单,对【“笑”点手记】中的策略、关键语句、个性化解读进行评价,并运用举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评鉴结果。

教学实录:

 

展示小组:我们小组从小凫的角度去制作“笑”点手记。我们关注到的关键语句是:“这自然是一些外地来的观光客,他们大概为眼前的景象吓得呆了,因为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原委的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你叫那些观光客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呢?”我们运用关注细节描写和对比的策略发现,这里“屈,弯,低着头,爬着”等细节描写,能够展现劳伦兹做科学实验的专注和不辞辛劳,另外从他的“暗自得意”和游客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劳伦兹不惧怕他人异样的眼光,与自己亲密的朋友玩耍,可见他与小凫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越了种族。

品鉴小组1:我们小组有质疑。他们小组并没有代入小凫的身份去解读这个笑点,还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师:那你能够为他们小组提供相关建议吗?

1:我认为代入小凫的身份,就需要从小凫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比如,小凫看到劳伦兹屈膝,弯腰,低头,爬着,发出鸭子叫声的样子,应该感到非常安心,因为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己的母亲。而当他停下来的时候,小凫应该感到惊慌失措,以为自己的母亲不见了。

师:你的感受太细腻了!转变视角之后,你能为他们小组补充一些个性化的解读吗?

1:转化视角之后,我们发现不仅仅是人对动物很喜爱,动物对人也是非常信任的。人和动物是一种和谐的亲密关系。

师:你为他们补充了动物对人的感情。刚好与他们小组“他们之间的感情超越种族”的观点不谋而合。

品鉴小组2:我们小组也有质疑。我们认为,劳伦兹并不是不惧怕他人异样的眼光,他也很怕尴尬,怕别人误会。

师:你能找到相关的文本依据佐证你的观点吗?

2:我们小组在制作“笑”点手记的时候,关注到的是劳伦兹唤回可可的场景。第13段“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到底叫不叫它呢?那一刻真叫我为难呀,如果我叫了,它竟然理也不理地飞走了,我怎么向旁边的人解释?”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劳伦兹在做出这些疯子般的行为的时候,内心也很纠结。

师:原来劳伦兹的内心这么纠结。但他最终还是决定?

生:叫回可可。

师:从这一份纠结之后的疯子行为中,大家能读出什么呢?

3:可以感受到劳伦兹他对动物真挚的爱以及对科学研究的无私付出。

【活动二:比较深化】

各小组在展示的过程中,透过各个视角分别阐述了自己的个性化解读。紧接着,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哪一种视角能够正中文章“中心”?

教学实录

师:在制作笑点手记的过程中,同学们从不同视角解读“笑”点,并得出了个性化解读。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哪一种视角最能击中文章中心?并且阐述你们的理由。

1:我们小组认为,游客视角最能体现劳伦兹与动物之间亲密而真挚的情感。因为从游客视角可以看劳伦兹和旁人之间的强烈对比,他行为显得十分“怪异”,而这种“怪异”正好展现劳伦兹不顾他人眼光坚守自己的精神,他将自己置于和动物同等的地位,感受动物的内心世界。

师:你们能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加以补充吗?

生:比如,他在研究小凫的习性时并不是寻找相似的代替动物来研究,而是选择自己来当小凫的妈妈,“蹲、爬、弯腰”等等动作可以看出他是十分投入。这在其他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而他自己却“暗自得意”。

师:你们小组聚焦游客视角,从“对比”出发,感受到了劳伦兹和游客对待动物态度的巨大差异,从而把握文章中心。见解独到,理由充分。

2:我们认为从可可的视角出发看待笑点,最能击中文章的中心。因为劳伦兹对待动物的爱,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可可。可可每天不厌其烦地去寻找劳伦兹,一下找不到,会冒着生命危险远飞去找主人。听到主人亲切的呼唤的那一刻,它肯定兴奋极了,所以“敛翼俯冲”而下。另外,可可整整齐齐地排列扣子的时候,肯定是在向劳伦兹炫耀:“你看!我亲爱的主人,你看我多么聪明!你看看这地上的扣子,一丝不错!”所以从可可的视角去解读笑点,更能把握文章中心。

师:你们小组能够关联多处细节,深切去感受可可的内心世界。可见你们拥有和劳伦兹一样的神奇能力,能够听懂动物的声音!

【活动三:反观整合】

王老师引用《所罗门王的指环·前言》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与活泼泼的生命交谈无需魔法,俯下身子,去倾听每一个生命;转化视角,去感受每一个生命,便能发现生命之趣。

由此,王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份感悟去反观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从动物的视角再去感知人和动物的多重关系,以获得新的发现。

学生转化视角重新观照文本内容,通过示意图形的方式展现三篇文本中人与动物相处的相对关系,建立合乎文本逻辑的个性化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排序的方式,运用分析比较的思维,进一步去审视文本的深层内蕴,即:“作者透过人与动物关系的刻画,传达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进而建立起对于人类社会性的多重思考。

最后,王老师引导学生聚焦自我,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思考,抒写“我”和动物的故事,或叙述真实经历,或创写虚构作品,表达自身对于人类社会性的独特思考。从阅读走向写作。

磨课过程——寻找人文ya之旅

余文佩老师围绕七上第五单元的特质,讲述了备课组在推翻和重构之中摇摆,努力寻找一条能让学生从容走向人文的路径。

依据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结构,第五单元的核心概念应厘定在人文主题还是聚焦在关键能力是备课组争议的焦点。整个过程经历颇为曲折的梳理、探究、迭代,呈现了下面三个版本的更迭。

一、围炉研读,寻找核心概念

1.0版本——人文主题先行

我们在讨论中发现,第五单元的三篇文本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上、人看动物的视角立场是不同的;同时又在本单元写作“实践小活动”中发现了一张思维图,与三篇文本的主题不谋而合。人看待物的角度不同,呈现的世界样貌也不同——《猫》一文中“我的猫”是人的附属品 ,《狼》文中的“我和狼”是对抗性的,而《动物笑谈》则是“我是动物”,他们是世界共有的生灵。于是大单元教学1.0版本应运而生,厘定在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一主题,想带着学生走向自然哲思这个核心大概念。

但随即发现本单元三篇文本的文体类型:两篇小说+一篇科普作品,一类是自然生物,而小说中的动物则是文学的产物,它承载更多的是社会属性,与人与自然的哲思这一主题不符。

2.0版本——聚焦关键能力

我们掉头从这一单元的关键能力着手进行单元设计。但在整理概念时,我们又陷入了泥淖:什么是关键语句?它有哪些类型?这些整理的要素是否指向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在整个初中学程中价值几何?最终我们在教材梳理中找到了它的思维层级以及整个学程下本单元的能力目标。然而在单元教学设计脱胎后问题再次出现,过于强调的阅读策略的“认知-整理-运用”,丢失了语文深层内蕴,只在文本表层滑行。换言之,我们的课堂只有满满的技术,丢失了语言之味、文学之美。

2.5版本——策略出发,走向人文主题

在困境中我们找回被丢弃的1.0版本,重新审视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再去回顾初中整个学程下与自然相关的单元,发现它的一脉相承,这些单元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自然哲学。在经历三次概念的迭代,终于厘定了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产出了2.0的升级版——从“把握关键语句”的具体阅读策略出发,建构辩证的自然观。

二、课堂实战,落实核心概念

新课改下的单元课型众多,我们该选择什么课型?什么课型是我们可以最大化的展现单元学程又能够最短时间内产出?最终我们选择了自读课。

第一是自读课自身的“样本”价值。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指出,居于“样本”身份的选文教学,在目标取向上,要求向主张“过程模式”的斯滕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靠拢、要求与艾斯纳提出的“表现性目标”有某种贯通。“样本”教学目的在于运用,旨在学生的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它在单元选文中承担着知识的“整理-迁移-运用”的功能,从这角度看它是否可以替代单元整理课,能够较好的展示学生的单元学习成果?这是我们的第一层思考。

第二是《动物笑谈》的文本价值:第一,它的文本通用样式,呈现了关键语句类型的丰富性;第二,它有助于推动单元主题拓深,在文本视角转换下增补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与思考,从而构建辩证的自然哲学。

在三次概念的迭代中,我们终于找到了那只“人文鸭”——在多重关键语句类型的具体策略运用下畅游文本,在人与动物的多重关系中去思考人类的社会性。


一审:姜可莹

二审:蒋莉青

三审:叶德汉



[打印内容][关闭此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